10月24日-25日,2025(第十二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绿色智慧城轨展示会在石家庄举办。墨迹天气携轨道交通领域专属气象服务解决方案参展,围绕轨道交通运营中的气象挑战,通过技术演示与项目案例分享,直观呈现气象科技对轨交安全高效运营的支撑作用,相关服务模式与落地成果获得行业关注。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动脉”,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全程受气象条件影响。当前,轨交运营单位普遍面临多重气象相关挑战:高架路段需应对大风、暴雨引发的行车安全风险,地下路段需管控通风、湿度对设备与乘客体验的影响,车辆段则需依据天气变化安排车辆停放与检修;极端天气下,台风、强降雨易导致轨交线路积水、信号故障,低能见度还会造成列车降速延误,增加运营成本。多数运营单位缺乏适配不同场景的精细化气象支持,难以实现“因地制宜”的动态管理,给安全运营带来隐患。

四大核心能力构建轨交气象服务体系
墨迹天气依托多年气象技术积累,针对轨道交通领域构建起覆盖“监测-预警-决策-服务”全链路的核心能力,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气象监测环节,墨迹天气整合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及用户众包数据,精细化监测,打造出1×1公里网格化监测网络,实现每6分钟一次的分钟级数据更新,可精准捕捉轨交沿线风速、降雨、能见度等关键要素变化——例如降雨天气时,可实时定位易积水路段;高架段大风来临前能动态追踪风速变化,为列车调速提供数据参考。
极端天气应对方面,墨迹天气推出蓝、黄、橙、红四级分级预警服务,支持运营单位自定义告警阈值。当气象要素达到阈值时,预警信息会通过弹窗、声光提示、多端推送等方式直达调度中心,同时结合历史灾害数据生成风险热力图,直观呈现沿线风险等级。此前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中,该系统已协助多个轨交运营单位提前调整列车计划、加固设施,实现“零事故”运营,应急响应效率提升超40%。
为提升运营决策效率,墨迹天气融合气象数据与轨交运营数据,借助大语言模型生成全链路辅助决策建议。以台风天气为例,系统可自动推演最优运营策略,明确需限速的路段、需加强疏导的站点及需提前检修的设备。经实战验证,该功能可保障恶劣天气运营零事故,并兼顾运营效率与乘客体验。
针对轨交高架段、地下段、车辆段等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墨迹天气提供“一站一策”定制服务,涵盖2小时短临预报、雷达拼图、15天趋势预测等20余种数据产品,既能满足安全管控、应急调度需求,也能为乘客服务提供气象支持。
多区域实战案例验证技术落地价值
当前,墨迹天气轨道交通气象服务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国多个城市轨交运营单位,技术能力与服务价值在多个区域项目中得到充分验证。
华北某城市地铁项目中,当地夏季暴雨频发,线路包含较长高架段与易积水地下段。墨迹天气为其部署高精度时空监测系统,实时追踪降雨动态,通过多级预警机制在暴雨来临前及时发送告警信息,同时借助AI智能决策模块生成限速、乘客疏导等建议。该方案帮助运营单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避免列车延误与乘客滞留,服务用户规模约1.3万人,每年有效应对10次以上强降水过程。
华南某地铁项目长期受台风天气影响。针对该项目高架段抗风、地下段防涝需求,墨迹天气定制专属气象方案,结合台风路径预测、降雨强度分析提供精细化预报与决策建议。台风来袭时,运营单位依据该方案提前调整列车调度计划、加固沿线设备,最终实现台风期间“零事故”运营,为行业极端天气应对提供了应对参考。
据悉,支撑上述服务的核心技术包括墨迹天气自研的预报AI后订正系统(可提升预报准确率)、覆盖全球任意经纬度的气象数据引擎,以及开放API生态与“轨交+气象”智能体——这些技术已服务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多地地铁项目,推动轨道交通从“天气预测”到“风险管控”升级。
本次展会上,墨迹天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轨交气象服务领域,通过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进一步助力轨交行业应对气象挑战,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气象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