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网

科技赋能加速中国综合立体化道路交通体系发展

(作者/吴文)近10年以来,中国公路交通正以极为迅猛的速度发展着,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道路工程技术也受到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影响,积极向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转型升级。从智能测绘设计技术,到智能施工管理技术,再到数字化工程验收技术,道路工程技术的数智化升级方向越来越细化,这其中离不开道路工程技术创新研发人才的努力与付出。周自平便是这些创新人才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位。从事道路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多年,周自平积累了丰富的道路工程规划和施工管理经验,他深刻了解道路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凭借着自身极具前瞻性的研发眼光和出色创新研发能力,智能化道路工程技术研发之路不断前行。

周自平很早就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将会给整个道路工程行业带来极大的变革,自他进入道路工程行业伊始,他便尝试将先进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道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他深入研究道路工程项目开发规划和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刻苦钻研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不断摸索数字化技术与道路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融合。从解决了道路工程决算失真的问题的“基于ML与区块链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系统V1.0”,到弥补了传统钢结构项目工程造价评估方式存在不足的“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建设工程造价智能管理系统V1.0”,周自平一步一个脚印,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研发精神,自主研发了多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技术成果,助力道路工程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他也因此收获了业内同仁的一致认可,荣获“创新中国‘十四五’道路工程科技发展功勋人物”奖,成为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领路人。

随着BIM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前沿技术的渗透带动了道路工程领域的一场数字化技术革命,许多道路工程项目已经开始采用BIM和其他数字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和成果。BIM技术与道路工程行业的融合也显著提升了道路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水平,但由于道路工程项目存在线条长、跨度大等特性,设计规划的主体往往是不规则的空间形态,BIM技术的数据采集又呈现离散的单一主体形态,这使得道路工程项目中BIM技术难以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能力。对于道路工程项目数据采集来说3DGIS技术更为适用。但由于其与BIM技术所需要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各有不同,两种系统不能实现协同应用。周自平敏锐的发现了这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发布了“基于3DGIS+BIM的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平台V1.0”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3DGIS+BIM的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平台V1.0”由处理模块、数据库、统计分析模块、建模模块和编码模块五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将该平台的建模模块的输出端与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库的输入端连接,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统计分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实现了BIM与3DGIS两种技术在数据层面的交互利用,达到集成应用的目的。使用该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的精确度和使用效率,在道路工程中应用,能够大幅提升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并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相较于传统的建设方式,运用该平台可以节省35%以上的工程费用。此外,该平台另一个优势在于BIM技术可提前对施工重点环节和工艺进行模拟,减少返工次数,降低工程材料消耗;GIS测绘成果还可作为工程量结算依据,对工程材料使用量进行监管,从而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控制作用。此外,该平台的建立和有效应用,可以清晰界定建筑红线和拆迁范围,从而制定清晰直观的拆迁计划,方便政府机关与各部门在快速理解项目规划,开展动迁工作。该平台自发布以来,不足半年时间已被30余家道路工程企业所应用,解决了道路工程施工中长久以来的疑难问题,显著缩短了道路工程项目的开发周期,提升工程施工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和物料消耗。其通过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帮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为实现了中国道路工程建设的一体化、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宏图绘就风帆起,满怀豪情向未来。10余年的道路工程从业经历,令周自平特别重视青年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他说:“道路工程行业要发展,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具有引领性的技术研发人才。”因此,受聘担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客座教授以来,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工作中,积极开展人才选拔、培训活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周自平将会带领有一批杰出的青年技术研发者,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成果,以支持中国综合立体智能化道路交通体系的建立,助力中国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